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蓝图下,中哈交流已超越传统经贸合作,升级为文明对话的深度实践。当哈萨克斯坦国立欧亚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用中文演唱《歌唱祖国》,当宝鸡青铜器与草原金人在阿斯塔纳博物馆对话,一个关键命题浮出水面:在数字技术重构人类文明图景的今天,中哈交流究竟需要怎样的跨文化人才?
语言能力:从工具掌握到文化解码
哈萨克斯坦“中文热”的背后,是语言从沟通工具向文明解码器的转变。欧亚大学中文系主任伊萨耶夫·阿比尔汗观察到,二十年前学生学中文多是为了进入中资企业,如今更多人因热爱中国文化而学习。这种转变要求人才具备“语言+文化”的双重能力:既要精通语法词汇,更要理解“春节包饺子”与“纳乌鲁斯节吃七种食物”背后的文化基因。在谢列克风电项目现场,中国工程师通过“图纸教学+现场演示”的方式,将施工技术与文化适应同步传授,正是这种能力的生动实践。
文化敏感度:在差异中寻找共鸣
中哈文化交流的深层突破,在于超越符号层面的“各美其美”,实现价值层面的“美美与共”。在“青铜遇见金人”展览中,学者通过对比周代青铜器与草原金人的考古发现,揭示出公元前8世纪至2世纪中哈远程联系的密码。这种跨文化能力要求人才具备“文化比较的显微镜”与“文明互鉴的望远镜”:既能洞察哈萨克斯坦游牧文化中“金人”象征的勇士精神,又能理解中国青铜器“礼制”承载的秩序美学,最终在差异中构建共同叙事。
数字素养:重构跨文化传播生态
当TikTok成为哈萨克斯坦青年接触中国文化的主要渠道,当国际中文智慧教学系统走进阿斯塔纳的教室,数字技术正在重塑跨文化交流的规则。中哈合作培养的人才需要同时具备三种能力:一是“数字原住民”的媒介素养,能运用短视频、虚拟现实等工具创新文化表达;二是“数据翻译官”的转换能力,将哈萨克斯坦的草原史诗转化为中国青年喜爱的动漫语言;三是“算法调适者”的批判思维,避免被数字平台的推荐机制困在信息茧房。在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,商户通过直播带货将哈萨克斯坦蜂蜜卖到中国,正是这种能力的市场验证。
从霍尔果斯口岸的商贸往来,到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文明对话,中哈交流正在书写人类文明互鉴的新范式。这种交流需要的跨文化人才,不应是文化搬运工,而应是文明重构师——他们以语言为舟,以文化为帆,以数字为楫,在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,架起连接东西方的精神桥梁。当这样的使者越来越多,中哈“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”的内涵,必将超越地理范畴,成为人类文明共同体建设的生动注脚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