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“金鹿奖”公布入围名单时,电影《小小的我》如同一束穿透云层的光,照亮了华语影坛对特殊群体叙事的新可能。这部聚焦脑瘫少年刘春和成长故事的影片,以9.3分的豆瓣评分和东京国际电影节观众选择奖的双重背书,印证了金鹿奖“关照现实、传递温度”的评选初心。
影片的艺术突破始于对真实性的极致追求。导演杨荔钠采用手持摄影与低饱和度色调,将刘春和爬楼梯时颤抖的膝盖、咖啡店打工时扭曲的手指等细节,通过长达127天的肢体训练,被易烊千玺精准复刻。这种“不干预、不介入”的拍摄方式,让观众在刘春和应聘教师时颤抖着朗诵“苔花如米小,也学牡丹开”的瞬间,感受到超越同情的生命尊严。正如评委鲍德熹所言:“它用最朴素的镜头语言,完成了对特殊群体最深刻的共情。”
金鹿奖对《小小的我》的青睐,恰是对其社会价值的权威认证。影片中刘春和为外婆圆梦合唱团、与母亲和解的双重叙事线,既是对家庭代际关系的细腻剖析,更是对“每个生命都值得被看见”的深刻诠释。这种将个体命运与时代议题相结合的创作路径,与金鹿奖评委会主席李少红强调的“电影要成为时代的注脚”不谋而合。
当易烊千玺凭借该片斩获东京国际电影节观众选择奖时,某种意义上已成为金鹿奖的“隐形注脚”。这部投资仅3000万的中小成本影片,用90分钟时长证明:真正的艺术力量不在于技术炫技,而在于能否在琐碎日常中挖掘人性微光。正如影片中随处可见的按摩工具、包裹桌角的布条等细节,这些充满生活质感的意象,恰是金鹿奖所倡导的“从真实中来的艺术”。
站在金鹿奖的领奖台上,《小小的我》不仅代表着新生代电影人的崛起,更预示着华语电影正在形成“大制作与小而美”并重的健康生态。当评委们为刘春和的故事动容时,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部电影,更是一个时代对多元价值的包容与接纳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